Wednesday, July 9, 2008

籃球的發明者史密史博士與今天的社會


籃球的發明者是一位基督徒,他的名字是史密史(James, Naismith),為了加深自己對籃球歷史的認識,我找來了一本他的著作細讀,發現自己的人生竟然和他有許多的相似的經歷,但我倆的不同,分別在與人生中他遇上了百樂,我卻遇不上。
博士生於1861年的加拿大,自8歲雙他便成為孤兒,活在叔叔家中,當時他的家庭是務農為業,在幫手家中的農務後便會四處遊玩。當年他們的玩意在今天的人眼中看來都是危險非常的,例如徒手爬樹、跳高、摔交、打架、在山澗游水、在結冰的河上滑冰,還有打獵、滑雪橇等等。這些活動都是一群孩子自己去玩的,沒有任何家長或老師帶領的。但從這些活動中,他們卻學會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學會了獨立和照顧自己。

在少年時期,有一次博士為了要趕著運送一些禾桿草回家,一個人獨自駕著有幾匹馬的雪橇渡過結冰的河,誰不知一時不小心,馬橇跌入了一個冰洞,那時情況很危急,他自己也被撞傷了喉嚨,但他顧不得那痛楚,一個人想辦法拯救那些寶貴之極的馬匹,他一個人獨自解開彊繩,再用繩索套在馬上,馬兒和他都出盡全力,最後終於成功從冰凍的河水中拉了馬兒上來,在他完成艱巨的拯救工作正在歇息之際,他突然望見遠處的叔叔,他一直站在另一邊的樹傍觀看他,沒有施以一點援手。那時候他只是一個少年。他沒有任何嬲怒,只是如常一般,因為貧窮的他已習慣了處理生活上許多的問題。

香港現在的教育有許多領袖培訓,也有許多機會成為領袖,但我們卻教不出一些獨立的孩子。我們有的是不懂用罐頭刀的孩子,有的是不能曬太陽的溫室兒,還有動不動放棄和退隱家中打機的隱敝青年,遇上挫折時就嚷叫我要自殺的孩子,當找不到工作時就認為是社會的錯。

另一件小事是,當他看見別人踏著新的雪橇鞋在冰上玩的時候,他不是跑去叫叔叔買一對給他,而是自己一個人去到叔叔的工作間,自行將兩把鋤刀鑲嵌在條狀的木塊上,給自己造了一雙雪撬鞋,高高興興去和朋友一起滑雪。

今天我們的孩子最擅長的另一件事就是苦苦哀求父母買玩具,而父母亦因為沒有時間關心兒女而樂於用金錢去彌補自己對兒女的不足。我沒有聽過有孩子懂得自制玩具的,因為他們有電視和電子遊戲永伴在傍。

20歲的時候博士決定了他的人生是希望幫助別人,而當時這種想法的惟一出路便是去做傳道的工作,成為牧師。所以他便離開了家鄉的小鎮,一個人去大學修讀長達七年的神學課程,而當時一般學科只需要三到四年便可以完成。但為了自己的理想,博士沒有捨難行易。

今天我最多聽到的青少年理想是做警察和消防員,為的不是希望救人,而是有一份不錯的穩定收入又不需要學歷的工作。另一個可憐是他們對人生並沒有追求,從來不問人生的意義,也不理會奇妙的世界是從何來,人活著為什麼。對現在的年青人來說,他們和豬基本沒有大分別,求的都是物質和感官上的滿足。

0 comments: